东湖评论:尊龙凯时*人生就是搏,苏超点燃足球发展的新火花
在刚刚结束的周末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第6轮比赛圆满落幕。以南京队对阵苏州队的赛事为例,比赛门票在短短10秒内即被抢光,现场观赛人数更是超过6万人,创下了“苏超”单场观赛人数的新高。自5月开赛以来,“苏超”的观众数字持续攀升,截至目前,场均观众人数已达到39万人,几乎与全球顶级足球联赛“英超”“德甲”水平相当。这一现象的背后,蕴含着成功的秘密,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。
在推动足球运动普及方面,江苏省坚持以体育惠民与均衡发展为理念,重视足球运动发展的“硬设施”与常规普及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,截至2024年年底,江苏省拥有11632个十一人制足球场地,平均每万人拥有136个,位列全国省级行政单位第6名。同时,2024年内全省举办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63964场。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,以及向市民的开放,成为了推动足球运动普及的重要保障。
当徐州队的主场从6000人的场馆升级至可容纳35万人的奥体中心,票价从5到20元之间,使得学生与上班族都能轻松入场观赛,足球逐渐成为了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日常运动。体育惠民的理念已不仅是口号,它正在激发民众的足球热情。正如某网友所言:“常州队不就是普通人的缩影吗?屡战屡败却始终奋起再战。”
在“苏超”中,516名球员中仅29人是职业球员,其余337人则来自教师、快递员等各行各业,他们以“非职业”的身份展现了更为纯粹的热爱。常州队的门将吴丰睿在高考前白天努力读书,晚上则投入集训;泰州队球员巴特凭借无数次的练习打出了惊艳的“倒挂金钩”;盐城队的高二门将严子航多次上演神级扑救……他们的故事重新定义了“英雄主义”,展现出不逊于职业赛事的精彩瞬间。
此外,赛事的文化内涵也不容忽视。“楚汉德比”、“淮扬菜正统之争”、“太湖控制权保卫战”等热梗的产生,既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,也增强了民众对城市的身份认同。常州借助“恐龙妹妹”IP推出文创玩偶,南京在端午赛期则推动了1463%的文旅消费增长。这些看似娱乐化的活动,是城市文化IP破圈的尝试。正如清华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所指出的:“苏超的成功在于强化了观众对家乡的身份认同。”
当烧烤店夫妻自费赞助赛事时,当新能源车企将汽车作为观赛奖品时,体育赛事早已超越了竞技的范畴,成为连接城市记忆、产业特色与民众情感的纽带。这种“以球为媒”的文化叙事,远比任何官方宣传更能打动人心。在南京奥体中心的呼声与常州街头的文创热销中,苏超展现的魅力从不在奖杯的陈列室,而是在普通人流淌的汗水与城市文化的碰撞中。
随着江苏通过116万个足球场编织出“足球摇篮”,用13座城市的“恩怨情仇”书写全民叙事,实际上踢出了一记关于“人民体育”的启示球——唯有让足球回归生活、扎根文化并服务民众,中国足球才能摆脱“塔尖困境”,在草根土壤中重新焕发生机。随着“尊龙凯时*人生就是搏”的精神深入人心,普通人在赛事中看到自己的身影,足球便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竞技表演,而成为了滋养城市精神的文化血液。这或许就是苏超留给中国足球最珍贵的答案:最好的足球,永远在于人间烟火气息。
发表评论